苍南建立公务员退出机制 打破机关“人浮于事”陈规
作者:苍南人事局 日期:2005-03-02 浏览

    陈建南是苍南县某企业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员,他报名准备参加县里的公务员考试,为了备考他已经半个多月没睡好觉了。想进机关的他,自从报考了苍南这次面向全县招聘公务员考试,就玩命地努力,“很多人都想加入公务员队伍,这机会来之不易,我要好好把握。”

  这次机会归功于该县去年8月份推出的“退出机制”。因为这背后是苍南县严重超编的公务员队伍,这使得组织人事部门很多年没有这样大规模向社会上招聘公务员了。去年,苍南县作为我省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后,从八月份至十二月,经过四、五个月的努力,对那些在编不在岗的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,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干部退出机制,使得苍南很多像陈建南一样想进机关的年轻人有了机遇。

  在我省率先推出的“退出机制”半年来到底运作如何?有没有见到实效?记者近日在苍南采访时发现,“退出机制”成了不少干部说得最多的一个词。

  工作靠科长自己干

  苍南公务员队伍老化的“冰冻”非一日之寒。该县经济贸易局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,当时公开选拔上任的局长丁振俊原想烧好头一把火。但是到局里了解情况后他就傻眼了:行政编制总共二十八个,其中五十多岁以上占了一半。而这十四名老干部当中,五十七岁以上的又占了一半,他们是从中层干部岗位以上退下来的调研员,按惯例,这些人可以不用来上班。

  局里想开展工作,面对的是严重的人手不足。经贸局由该县的原工业局、二轻局、乡镇企业局、物资局和商业局合并组成。由于历史原因,该局老干部多,年龄结构偏老化,据经贸局局长丁振俊介绍,除商业局在1997年并入时带进来几个年轻的同志,其他4个局从1987年以来就再没有进过人。这样一来,机关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,科室里没有人手,基本上是科长自己在干。

  “人手严重不足,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事业单位人员来顶岗。”丁振俊说。

  去年11月份时,经贸局想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,中层干部岗位十个,但在所有的工作人员中,因为年龄偏大,找不到合适的人选,好不容易推举了两个年轻一点的同志参加竞聘,但由于报名者没有达到一比二以上的比例,后来有四个中层干部指标面向外部门人员招聘。

  改变“编”与“岗”脱节现象

  记者从苍南县人事局了解到,该县的编制在机构改革后,人数由原来的八百多人削减到六百多,但还是严重超编。只好在不进人员的情况下,以退休为主逐年消化,至2004年底,机关里依然超编20多人,乡镇超编60多人。不少年纪大的占着编制不来上班,干事情的年轻人又没有编制,这种情况造成中层股级干部的空缺。

  “工作要干,只好将事业编制人员调进,没有公务员的身份,不仅执法时带来麻烦,而且充实的骨干力量因为编制问题长期得不到提升,导致的后果就是积极性减弱。”人事局局长陈绍华介绍。

  针对存在的弊端,去年,苍南县推出退出机制,具体出台了《关于加强县直机关和乡镇在编不在岗国家公务员管理的若干意见》,作为省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县,省里有关部门给予了优惠政策,该意见特别对退出政策作了规定:凡科(局)级及以下公务员男年满57周岁,女年满52周岁的,给予办理离岗退养手续。离岗退养期间,工资福利等享受本单位在职人员同等待遇,并按规定调整工资,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再办理退休手续;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国家公务员,由本人提出申请,及时给予办理提前退休手续。

  所谓的离岗退养就是不用来上班,将公务员编制腾出来让给年轻人,而这些离岗退养人员虽然没有了公务员的身份,但是所有的工资待遇与福利都不变。不愿办理离岗退养的,那么就要回到单位工作不能再脱岗。

  陈绍华还介绍,“以这样优厚的政策给这些离岗退养人员,目的就是想尽快给机关干部队伍里补充新鲜的血液。”否则按正常年龄男的得等到60周岁,女的要到55周岁才可以退休,苍南干部老化和人手不够问题就很难得到缓解。“离岗退养的干部退出机制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。”

 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旬开始,整个温州地区有了这样不成文的土政策:一些五十多岁从岗位上退下来的科级干部,退二线后,就挂个调研员的头衔,上班很随意,可来可不来,管理上非常自由。当时的初衷是认为这样可以让新一任领导展开拳脚干工作,不至于让老干部影响左右他们。

  二十年过去了,这个方法一直沿袭至今。公务员队伍出现了一些活力与生机逐步退化的现象,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慢慢地暴露出来。

  一方面政府部门人员超编,但有一些在编人员却啥事不干。另一方面,部门无人可用,以至于要推行“政府雇员制”,吸纳优秀人才参与政府管理。许多部门还要招聘大量临时人员,充实执法行政队伍。就是说“编”与“岗”几乎是完全脱节的,这就出现“在编不在岗,在岗不在编”的现象,干一样的工作,拿不到一样的工资,受不到同样待遇,令人心理不平衡;更令人觉得不平衡的是,很多人根本不干活,却比干活的人拿的工资福利还要高。

  146人自愿离岗退养

  据统计,从去年八月份开始,苍南全县92个乡镇机关单位,共有在编不在岗的公务员212人,后来经纪委、组织部、人事局及各单位党委(党组)等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,有146人自愿办理离岗退养的手续,还有剩余的66人也陆续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班。

  不管是办理离岗退养手续的,还是回来继续上班的,心里还依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担心,“现在是县里决定工资福利待遇不变,但这毕竟是县里的土政策,如果哪天省里政策变动,或者领导变动,这些承诺的工资福利待遇是否还会兑现呢?”一位对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次大清退记忆深刻的老干部有点担忧。

  “听说有些地方设立了公务员退休后廉政保证金,我们若提早离岗退养,以后还能拿到这笔钱吗?”

  “现在都在车改,万一车改后以折现的方式,我们没有了公务员编制,不是享受不到了吗?”

  还有些人宁可在机关里呆着混个脸熟,总觉得以后办事方便些。

  针对这些人的种种担忧,苍南县委常委、组织部长林晓峰深表理解,“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担忧是人之常情,毕竟工作了一辈子,但这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,通过对在编不在岗人员的管理,促使平均年龄降下来,整体素质提上来,干部队伍活起来,机关效能高起来,意义很大,必须下决心抓紧抓好,离岗退养的干部让出了公务员编制,在工资及福利待遇上,组织也不应让他们吃亏,应该保证他们合理的利益。”

  灵溪镇镇政府人员包袱很重,还有三名不在岗但照样拿工资的,尽管人不多,但也给其他人带来消极影响,经过做思想工作,一人退养,两人回单位上班。灵溪镇委书记陈孝沈说:“我们镇刚开始动员老干部离岗退养时,他们还有心病,怕政策有变动,今后的待遇会难以兑现。这些离岗人员中,有的在外办企业或者在外面公司里兼职,这使得一些认真上班的人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。劝他们退养虽然有难度,但是经过做思想工作,有人自愿退出,还有在压力下全都来上班了,使镇政府的工作面貌改变很大。”

  治病找病根对症下猛药

  苍南县林业局局长林志平认为:“退位后的老领导来上班,在职的新领导不好管理,关系尴尬。组织上要考虑如何分配新工作,上班要落实具体的工作任务。否则单一要求他们来上班,也不切合实际。”

  项延勋,这位曾任苍南县土地局局长和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的老干部,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,在新的普通岗位上依然干得兢兢业业、有声有色。“现在虽然仅仅管着十来个下派干部,但我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,不敢怠慢。”

  本来按以往惯例,像他这样的老干部,完全可以不用来上班。但是项延勋又主动回到单位发挥余热。“很多人说退二线后再来上班,会很不好意思,怕给再任者增加麻烦与压力,我觉得要摆好自己的心态,我也从年轻干部过来的,所以比较理解年轻人的想法,我们要给这些年轻人提供一些机会。但拿了工资却不干事,心里总有些过意不去,何况我们这些老干部当中,很多人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,能力也不错,因为那些陈规而不来上班,其实很可惜,像马站镇的两位老干部一到退二线的年龄,镇里的各个部门都抢着要。上班有了具体的工作,老干部依然可以做出些成绩的。”

  苍南县委书记余梅生认为,苍南县以前面对的问题,只是大机关下的一个缩影,“机构庞大,部门林立,人浮于事”,治病找病根,因此要把精力放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上,增进机关效能。

  而通过这次改革,那些占着编制拿着工资不干活的人,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,只有两种选择,要么将编制让出给那些更优秀等待机会的年轻人,要么回来上班干实事。通过科学的考核机制,达到能者上,庸者下;优者上,劣者出的目的。而且一抓到底,决不手软。

  有专家指出,实行退出机制的目的就是建立起一支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,改变自由散漫的工作作风,充分发挥职能作用,服务基层,服务企业,服务社会。这些举措对于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建设应该是有利的,对于十六大提出的“形成行为规范、运转协调、公正透明、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”的改革目标来说也是很有益的。 (温州都市报 林一笑)